省级非遗项目《巴山竹编》
巴山竹编
基本内容:
竹编技艺,是指产生并世代相传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以及周边地域的竹编生产技艺。作为一种成熟化的手工技艺,主要是通江县境内人民利用当地的优质自然资源——慈竹,使用弯刀、锯子、篾刀等传统手工器具,按照传统的竹编编织技法来进行生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竹编编织所必须的各个环节。它是当地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聪明智慧的结晶。 其传统编织技法包括分节、刮青、平口、破竹、启簚、分层、刮篾、煮染、晾晒、分丝等制篾环节,也包含挑一压一法、挑一压三法、挑一压四法、十字编织法、人字穿插法、剖篾穿丝法等编织方法。这些环节,犹如竹的生长历程,时至今日,仍需我们传承和作进一步的研究。
分布区域:
此项目分布于四川省东北部的巴山地区,以巴中市通江县以及周边地域为主要传承区域。 传承活动主要分布于县内各中小学、职业学校、乡镇社区、手工生产作坊。传习范围涉及县内大部分乡镇,包括通江县城、火炬镇、民胜镇、新场镇、草池镇、青浴镇、板桥口镇、铁厂河镇、胜利乡、临江等20多个乡镇,幅员面积500余平方公里。竹编产品主产区为通江县火炬镇、民胜镇、诺江镇等区域。传习点位于火炬镇、民胜镇、诺水河镇、沙溪镇、洪口镇五个点位。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与保护基地位于通江县火炬镇。
历史渊源:
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来编织器具,到了商、周时期,人们生活使用席、篮、筐等竹编已比较普遍,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编织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明、清开始对竹编有较快发展,从事竹编的艺人制作得愈来愈精精巧、细致。竹文化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被称为“四君子”,赋予了独特的人文精神。近代,竹编技艺主要传承人于各地竹编艺人,包括编织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装饰性竹编艺术品。竹编由生产生活工具,到如今的各色手工艺品,经历了数代竹编艺人的传承。
主要特征:
一、技法特征:竹编艺术品制作工艺和编制技法复杂,从选竹、制篾到最后制作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需要20多道工序。编织技法也独具特点,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同时使用十字编织法、人字穿插法、剖篾穿丝法等独特编织方法。 二、艺术特征: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把传统书法、绘画融入到竹编制品当中,不断吸收书法与绘画的艺术特征,形成独具魅力的竹编艺术。 三、产品特征:现阶段产品有竹编文创产品、实用竹编器具、平面竹编作品等,各具特色。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旅思想相结合,传统器具与现代装饰图案相结合,传统书画意味与竹制品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装饰意味的文化产品。
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竹编技艺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竹编技艺”继承了民间传统竹编技法并融合书法与绘画,让竹编技艺与书法、美术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巴山竹编艺术,是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使用价值:竹编技艺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琳琅满目的竹编作品给人以欢乐、愉快、爽朗的艺术情趣,表达内容极为丰富,用途非常广泛,适应了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不但美化了生活,也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三、艺术价值:竹编技艺将“细如丝、光如绸、薄如绢、透如纱”的精细工艺应用到中国书画图案的表现之中,达到既保持中国书画的神韵,又体现竹编工艺的特色,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非凡艺术品。